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和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相同专业合并而成,是支撑我校信息特色的主要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1996年开始全国招生,是北京市品牌、特色建设专业点,教育部第二批特色建设专业点,入选北京市“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于2021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形成卓有成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教学团队在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国际化且具有鲜明信息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以工程认证为质量导向,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专业口径宽,综合素质高,就业率稳居全校前列。毕业生不仅可继续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或到国外进一步深造,还可进入国防、科研机构、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涉及电子信息系统研发、网络营运与管理、信息服务与终端开发等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相关环节,从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管理维护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智慧电子信息系统”为特色,以电子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信号和信息处理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应用平台,以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智慧感知等领域为应用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智能化建设培养“就业有优势、深造有基础、发展有信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经过4年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好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胜任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国际化意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素养。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的实际工作,达到工程师或其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具体应达到下列目标:
(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愿意服务社会,理解和坚守职业道德规范;
(2) 能够适应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的发展,具备工程创新意识,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在在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智慧感知等领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作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
(3) 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在跨文化、跨学科等背景下完成复杂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工作;
(4) 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及时跟踪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动态,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不断完善认知、提升自身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本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为16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个层次。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特色,并结合电子信息行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的发展需要,提出了现阶段本专业毕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用于描述、推演、分析、解决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方向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方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方向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领域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即修业年限为3~6年。
2. 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成绩合格,修满规定的学分。
1. 专业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2. 专业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人工智能基础、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硬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
本科生课程体系由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等模块组成。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结构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1. 通识教育选修环节中的第一至第七模块的具体课程请在选课系统中自行选择,建议在前3学年内修完,为后面的课程学习留足时间。
2. 为了培养学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在专业选修实践课中设置了5类“专业自主实践课”:开放实验类、专创融合类、创新创业类、科研项目类和学科竞赛类。这5类课程不是某种固定的课程,而是学校/学院每年定期发布的特定活动/比赛/项目。根据学校/学院文件,这些活动/比赛/项目会被认定为5类中的某一类。学生自愿参加这些活动/比赛/项目,通过考核后,可以凭借相应的证书/成绩等去申请相应类别课程的学分。学生一般应在前3学年先行参加这些活动/比赛/项目,第6学期在选课系统中选上相应类别的课程,并由学院在第7学期完成课程成绩认定。对于属于同类“专业自主实践课”的不同活动/比赛/项目,课程成绩仅被认定一次。
3. 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为指导,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探索信息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通、本研贯通、校地联通、国际互通”的“三融三通”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附表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表
附表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学期教学计划进程表
附表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时学分分配表
附表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图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图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