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3044永利(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085401电子信息(新一代)-085402电子信息(通信工程)-085410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澳门3044永利官方入口



学院名称(公章): 澳门3044永利官方入口

专业学位点负责人: 周金和

学院负责人: 李学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4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专业代码:085402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专业代码:085410 人工智能(智能信息通信)

一、专业类别(领域)简介

由于新型材料、量子与纳米技术的不断突破,大大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纳结构器件的发展,以及微电子与光电子器件及芯片制造技术功能和规模的持续进展,不断地推动了新的技术变革。电子信息技术正在向高速化、绿色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我校电子信息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光电、仪器仪表、控制、通信、计算机、电子等专业领域,以及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生物信息、量子信息等新兴方向紧密关联的专业学位。

学位点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全职教师7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7人。博士教师占比92%,有海外经历人数占比37%,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师占比39%;教师平均年龄40岁,45岁以下教师占72%。涌现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京高校优秀主讲教师3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5人、北京高层次留学人才资助2人,北京市特聘教授和高层次人才2人。

学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保障育人队伍,加强全方位督导,将思政工作融入育人全过程,建设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打造了三全育人模式,保障育人的深扎根、广覆盖、真服务。毕业生以优良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研究生就业率多年保持100%,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99%以上,其中深造率超过30%。毕业生遍布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华为、中兴、腾讯、Face++、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国内外信息通信领域的运营商、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凸显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科学严谨、求真务实,掌握电子信息某专业领域或技术方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规范,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主要面向通信、雷达、遥感遥测、电磁频谱感知、电子侦察与对抗、互联网、虚拟现实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主要面向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图像处理、数据传输、微波转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电路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人工智能(智能信息通信)主要面向智能软件、智能硬件、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络等行业和技术领域方向。本学位点方向的研究生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电子信息类专业围绕电子信息与通信产业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通过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支撑和配合、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实践环境和条件的综合利用,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具备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面向生产和科技开发一线,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向

1.信号处理与信息融合

本研究方向以实现各种场景的信息一体化融合技术应用为目标,将信号处理技术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有机结合,研究泛在环境下的智能信号处理和信息感知融合技术及其工程应用。重点研究雷达信号处理、智能交通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智能视频分析、多源信息融合处理、虚拟现实、电磁探测成像等技术的工程设计与开发。相关成果可以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交通与安防、生物特征识别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本研究方向面向工程应用,以保障节点之间的有效性、可靠性通信为目标,将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应用于复杂环境,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通信信号分析处理技术及实现方案,构建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无线通信架构,为实现绿色可重构的无线环境愿景奠定基础。相关研究内容为大幅提升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传输能力、智能化水平以及工程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3.空天信息网络工程

本研究方向面向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发展需求,开展空天通信网络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速超高速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高性能计算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应对空天地海一体化无缝信息互联互通的挑战。主要研究卫星通信系统、新一带互联网技术、宽带交换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抗噪声信号处理高效率调制解调技术、时空信号处理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系统、智能空间信息系统提升网络通信能力,为实现未来网络针对全时全域全空通信和网络互联互通的需求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4.智能芯片与异质集成

本研究方向面向智能传感与动态监测、高速通信与网络计算、边缘侧人工智能计算等新兴战略性应用的迫切需求,开展智能芯片与系统集成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高速互连网络信息论与信道建模,高速传输硬件信号/电源完整性/电磁兼容性设计,光纤通信、硅基光电子、光信号生成及处理技术,图像传感器三维集成技术,智能传感与高速信号处理微系统,感存算一体芯片等。相关研究内容为实现高能效信号信息处理、云端-边缘一体的高速人工智能计算、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可重构泛在连接等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四、培养方式

我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实践主要在实践基地完成。在满足我校电子信息类培养方式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本方向培养方式主要特色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必修环节)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允许研究生经学院批准后在京内双一流高校选修部分课程;

2.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本学科企业工程设计和科研实践,并考核合格;

3.鼓励研究生参加行业前沿讲座和创新创业活动,学分由学院按规定程序认定;

4.企业行业实践须依托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科技处立项的在研科研项目,在实践基地进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企业行业实践,学分由学院按规定程序认定;

5.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并进行交流;参加校内/外学术讲座15次。

五、学制与修业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学制(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全日制最长修业年限为四年,包含休学时间。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最低课程学分为24学分。课程学习原则上安排在入学后前2个学期内完成。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分要求

学位课

公共必修课

MARX5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1


4学分

ENGL501

英语(一)

32

1

1

ENGL502

英语(二)

32

1

2

专业基础课

MATH524

高等工程数学B

32

2

1


3学分

EE5064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

16

1

1

必选

EE5061

现代数字通信

32

2

1

1、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拟修的专业基础课。

2、《雷达信号处理》、《空天信息通信技术》为国防特色课。

≥8学分

EE525

图像理解与识别

32

2

1

EE523

高等工程电磁场

32

2

1

EE5062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32

2

1

EE5063

分数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其应用

32

2

1

EE5067

多域感知与信息融合

32

2

1

EE5066

空天地智能信息网络

32

2

2

EE500

现代信号处理

32

2

1

COM510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32

2

2

EE5068

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

32

2

2

COM502

通信网理论与应用

32

2

1

EE581

雷达信号处理

32

2

1

EE543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32

2

1

EE5069

人工智能导论

32

2

1

EE536

空天信息通信技术

32

2

1

非学位课

公共选修课

MARX532

政治类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2

必选,二选一

3学分

MARX53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1

UNI500

科技类

工程伦理

16

1

1

电子信息类专硕须修读。

UNI502

信息检索

16

1

1


UNI501

知识产权

16

1

1


MGT519

大数据分析与管理

16

1

1

本专业(领域)开设有类似课程的不可选修。

CS524

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

16

1

2

CS525

人工智能

16

1

1

CS526

人工智能+

16

1

2

ENGL510

外语类

英语学术交流与演讲

32

2

1

选第二外语进阶课程要求本科阶段修读相关小语种课程128学时成绩单证明。

ENGL511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16

1

2

ENGL512

第二外语(日、德、西)

32

2

2

ENGL513

第二外语进阶(日、德、西)

32

2

1

JC515

人文艺术类

新媒体影像制作

24

1.5

2

本专业(领域)开设有类似课程的不可选修。

MGT509

科技美学与创新思维

16

1

2

EE5500

工程之美

16

1

1

QME508

管理类

六西格玛管理

16

1

1


MGT5500

ESG理论及应用

16

1

1


PE501

体育

16

1

1-6

1-2学期选课认学分,3-6学期选课不认学分。

专业选修课

EE5065

无线通信先进技术

32

2

1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方向提供,可供电子信息其他方向学生选修的专选课程

≥6学分

EE531

专业英语

32

1

2

1、至少在本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含本方向供电子信息类各方向选修的“无线通信先进技术”课程)中选修4学分;

2、“行业前沿讲座”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分由学院按规定程序认定;

3、《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信号检测与估计》、《计算机视觉》为本研一体化课程;

4、《空天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卫星通信智能抗干扰技术》为国防特色课;

5、《微纳米信息系统与智能硬件》为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ICE502

通信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

32

2

2

ICE503

卡尔曼滤波及其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32

2

2

ICE504

网络协议工程与算法

32

2

2

ICE505

微波射频测量技术

32

2

2

IOT561

智慧城市与物联网

32

2

2

EE5070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32

2

1

ICE507

超密集无线组网

32

2

2

ICE509

微纳米信息系统与智能硬件

32

2

2

COM501

人工智能中的矩阵方法

32

2

1

ICE510

深度强化学习与信息处理

32

2

2

EE5071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理解

32

2

1

EE537

卫星通信智能抗干扰技术

32

2

2

ICE513

遥感技术原理与应用

32

2

2

ICE514

集成光电子芯片原理与应用

32

2

2

ICE515

空天信息网络安全技术

32

2

2

ICE517

语义通信技术

32

2

2

EE5072

行业前沿讲座

16

1

1-5

EE5073

创新创业活动

16

1

1-4

ICE512

绿色网络通信技术

32

2

2

ICE521

计算机视觉

32

2

2

ICE516

近代光信息处理与应用

32

2

2

COM512

射频识别协议架构与安全认证

32

2

2

COM513

光纤宽带网络技术

32

2

2

EE5074

多抽样率信号处理

32

2

2

EE5075

雷达目标智能识别

32

2

2

EE541

信号检测与估计

32

2

1

必修环节


UNI503

形势政策教育


不计学分

1-4

线上、线下结合

≥8学分

UNI504

心理健康


不计学分

1-4

UNI506

劳动教育


不计学分

1-4

参加至少4次学校(研会)、学院组织的义务劳动

UNI505

实验室安全教育

8

不计学分

1

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类别修读。在线学习与考核,实验室管理处开设

COM571

专业实践


8

3-4

与学位论文选题,科研实践方向密切关联

IOT560

嵌入式信息处理系统设计

32

2

3

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拟修课程实验。

IOT562

虚拟现实仿真系统实践

32

2

3

IOT565

水中机器人实训

32

2

3

COM505

基于FPGA的通信系统设计

32

2

3

IOT505

智能网络协同计算实践

32

2

3

EE561

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实践


不计学分

1


EE598

文献总结及开题报告




EE599

学位论文




七、专业实践要求与考核

专业实践可采取企业行业实践、课程实验等形式来进行。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年。企业行业实践内容应符合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培养要求,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商决定,须依托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科技处立项的在研科研项目,在实践基地进行,学分由学院按规定程序认定,应提交具有一定深度和独到见解的实践总结。课程实验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本方案工程实践必修环节的课程中选修,须按照要求完成课程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

八、学位论文工作

1.选题要求

选题应聚焦本行业领域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前景,是工程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的专业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较好的推广价值,主题要鲜明具体,避免大而泛。选题范围可以涵盖但不限于: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设计或研究专题;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或再创新;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规划或研究;工程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法研究和实验开发;技术标准制定或其他。

2.内容要求

专题研究类论文应运用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对研究专题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假设并开展实验或仿真研究,建立解决方案。鼓励在此基础上对本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提炼创新。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核心内容应包括:

1)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多渠道调研国内外同行业代表性生产企业、用户单位的反馈,掌握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建模、实验、模拟仿真等研究,鼓励论文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2)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选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建模、技术研发等手段开展研究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实验结果可复现。

3)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

3.规范要求

专题研究类论文撰写应符合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要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表述流畅,图表规范,数据可靠,文献引用规范。工作量饱满,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独立完成;若涉及团队工作,应注明属于团队成果,并明确个人独立完成的内容。

正文一般应包括:选题所涉及的工程背景、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问题的难点与研究意义、拟解决问题的初步解释框架或一系列研究假设、问题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结果的应用或验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参考文献、致谢等。论文应符合写作规范,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主要内容及要求如下:

1)绪论。阐述选题背景、必要性以及拟解决的主要工程问题,对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2)研究与分析。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建模、实验、模拟仿真等研究。

3)应用或验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或进行验证,并对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4.水平要求

专题研究类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深度,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正文部分应综合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技术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等,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在攻读学位期间,依据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论文评阅、答辩方式按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及抽检工作的规定》实施。

九、学术成果要求

要求学生在申请学位前,发表(含录用)期刊论文或发表学术会议论文至少1篇,或受理发明专利1项,学术成果需满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及附件《澳门3044永利官方入口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中的相关规定。学位申请、审核、授予过程,按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实施。

专业负责人签字:

学位分委会主席签字:


附件

澳门3044永利官方入口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

通信发〔2020〕5号

一、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

发表(含录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或 EI/SCI 检索的期刊论文 1 篇,或发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1 篇(以发表当年 CCF 最新版学术会议论文目录为准),学术成果署名及内容满足学校关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相关规定。

二、电子信息类——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

发表(含录用)期刊论文或发表学术会议论文,或受理发明专利 1 项,学术成果署名及内容满足学校关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相关规定。

三、学术成果方面的突出成果要求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校学位发(2020)7 号,以下简称《细则》)第三章第七条第二目,针对学位课加权平均成绩未达到 70 分,但不低于 65 分的硕士学位申请者(含学硕和专硕),学术成果方面的突出成果要求如下:

发表(含录用)EI/SCI 检索的期刊论文 1 篇;或发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 A/B 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1 篇(以发表当年CCF 最新版学术会议论文目录为准)。学术成果署名及内容满足学校关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相关规定。

《澳门3044永利官方入口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要求》自 2020 级学生开始施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