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责任感、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具备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础,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相关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计算机、人工智能、通信、电子、控制等领域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在创新与创业意识、竞争与团队精神、社会环保意识、外语运用能力和经济管理知识等方面有良好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物联网工程领域为应用目标,重点突出“智慧物联”特色,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以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计算机、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应用平台,重点突出我校在智慧感知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物联网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是北京市教委“双培计划”专业,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读研和出国深造比例在学校各专业中均处于领先。
(1)教育目标
本专业面向智能家居、无人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应用领域,具有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系统工程能力突出的工程化特色。专业培养注重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新生从大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参加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竞赛。
通过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工业、信息产业及其他行业从事各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制造、项目实施、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2)师资队伍
本专业构建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与学术水平精良发展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硕士生导师7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6.7%,博士学位教师占93.3%。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6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10人。
(3)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为依据,以专业知识主体为线索,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相互支持与衔接,课程体系突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协调,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4)教学条件
本专业与密歇根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中瑞典大学等建立联系,实行“3+1”、“2+2”模式培养;与北京理工大学进行双培生校际交流,实行“3+1”培养模式。与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北京博创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北京市、学校多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5)培养质量
自2017年以来,专业核心就业率连续3年全校领先,本科毕业生读研率近三年平均在26%以上。本专业的一志愿报考率每年均在60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3.主干课程
本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通信原理、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基础、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人工智能概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通信网络、物联网安全技术、自动控制基础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主干课程实验与独立实践、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独立实践环节包括物联网感知综合实践、嵌入式系统开发实训、物联网数据处理综合实践、物联网传输综合实践和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践。
4.毕业前景
毕业生除在伯明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外,将主要就业于物联网、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相关行业。自2017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毕业生供不应求,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市场不断扩大,本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发展趋势较好。